2025年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文旅活动亮点频出,群众出游热情高涨,市场供需两旺,文旅消费活力强劲。
大数据平台显示,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媒体报道量(包括各级各类报纸数字版、新闻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视频网站等综合来源)为22.82万,同比增长23.21%;网民互动声量达5.10亿,同比增长22.00%;综合热度达595.38亿,同比增长20.08%。
“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各地火热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吸引群众热情参与。其中,“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活动通过戏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送到基层;“春到万家”活动联动各地开展线上、线下“村晚”等活动,激发乡村文艺活力;“非遗贺新春”活动举办“古城过大年”等系列民俗活动,庙会、醒狮、英歌舞、龙舞等年俗活动精彩纷呈;“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活动联动各地开展研学旅游主题推广、欢乐冰雪旅游季等旅游宣传推广等活动,助力“非遗游”“年味游”“冰雪游”等成为新潮流;“文博馆里过大年”活动策划推出系列特色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和民俗体验等活动,推动“打卡”文博场馆成为过年新风尚;“欢乐春节”活动在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新春庙会等400余场活动,让各国人民共同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舆论普遍认为,“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亮点纷呈,全方位展现了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有效激发广大群众出游和消费热情。
文旅消费助力“年经济”持续火热。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推进落实繁荣文旅消费的政策举措,持续开展2025年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游购乡村”消费迎春等促消费活动,有效激发假期文旅消费新活力。在节日氛围、非遗加持、惠民举措等多种利好综合推动下,各地文旅市场供需两旺,消费热情高涨,文旅经济迎来“开门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追着非遗过大年”更加彰显春节文化味。各地深挖春节非遗的文化内涵,推出市集、演出、展览、非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非遗大集”“非遗潮玩”“非遗年货”等深受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群喜爱。数据显示,“非遗游”热度较2024年大增40%。同时,“文博场馆过大年”持续火热。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地的文博场馆在吸引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同时,带动文创产品热销。数据显示,假期前4天,展览展馆类、历史遗迹类文旅场所的热度同比提高200%。
“旅游过年”渐成新风尚。春节期间,“北上赏雪南下看海”成为热门选择,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冰雪游目的地和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避寒游目的地持续火热。同时,乡村游成为热门选择。各地举办的“游购乡村”消费迎春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去乡村赏美景、品美食、买好物,独特乡村假日体验提升乡村旅游热度。此外,跨境游成春节市场增长引擎。入境游延续“China Travel”热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携程平台数据显示,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灯会、庙会、戏剧等非遗相关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7.5倍。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各地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沉浸式、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打造文旅新体验空间、新消费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数字年味的同时,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新活力。舆论认为,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的火热表现和文旅消费的亮眼成绩,延续了文旅经济持续火热的强劲势头,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
各地多彩的民俗活动、网络“出圈”的非遗展演、承载乡情的“村晚”、全民出游的春游盛景、烟火气里的年味、多点开花的海外春节活动等成为舆论焦点。春节期间,各地民俗活动、非遗展演备受瞩目。“村晚”成为热议话题,村民自导自演的歌舞、小品、戏曲等精彩纷呈,热度居高不下。各地景区迎来大批游客的旅游盛况也引发舆论关注,“春节第一波游客抵达景区”的话题登上热搜,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新春之旅,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双眼记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