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沉浸式园林实景音乐剧《耋戏生》在上海董家渡会馆街的商船会馆上演,观众跟随剧中角色穿梭于百年会馆的天井、戏台,在数字媒体互动中感受民族商业兴衰与戏曲非遗传承;浙江杭州M511光影汇打造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内,AI实时交互、激光动态追踪等技术还原的宇宙场景,让游客们仿佛置身星际……
假日期间文旅消费迸发出的蓬勃活力,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5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线,推动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业态创新层出不穷、服务品质不断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沉浸式园林实景音乐剧《耋戏生》在上海董家渡会馆街的商船会馆上演,观众跟随剧中角色穿梭于百年会馆的天井、戏台,在数字媒体互动中感受民族商业兴衰与戏曲非遗传承;浙江杭州M511光影汇打造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内,AI实时交互、激光动态追踪等技术还原的宇宙场景,让游客们仿佛置身星际……
假日期间文旅消费迸发出的蓬勃活力,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5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线,推动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业态创新层出不穷、服务品质不断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规模跃升,文旅经济成为增长强引擎
“没想到凭足球赛票根能享酒店折扣,还能领伴手礼。”国庆期间,重庆游客张敏带着家人专程到四川遂宁看球赛,当地295家商户的票根优惠让她直呼“划算”。这背后是“十四五”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的双重跃升。
“十四五”以来,我国文旅产业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增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上文化企业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其中,数字文化精品、文创爆款不断涌现,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赛道”。
旅游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58家5A级旅游景区、2600余家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新增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4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以上的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总数超过1400家。
消费带动作用凸显。各地通过“惠民活动+消费券”激活市场,2024年全国举办文旅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补贴23亿元,直接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也在过去5年间蓬勃发展,如四川成都新津区借赛艇公开赛推出“津鲤卡”,联动鱼头火锅美食季;新疆喀什叶城县宗郎灵泉景区的《冰川之珠》水舞秀,结合光影科技与丝路文化元素,成为文旅消费亮点,推动文旅消费链条不断延伸。
业态创新迸发,“诗和远方”有了新玩法
“以前旅游是拍照打卡,现在更想沉浸式体验文化。”游客李女士说,她在陕西西安跟着文物主题路线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探访兵马俑,还亲身体验了考古研学项目。随着文旅产品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创新业态让“诗和远方”更有新意。
“十四五”以来,文化新业态统计数据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5.9万亿元,占整个产业比重超40%,比2020年增长88%,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7%左右。
在创新驱动下,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在重庆彭水蚩尤九黎城内,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让这个苗族传统建筑群有了新活力:游客穿过九道门行至苗戏楼前,可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台狮舞”的表演者在数米高的叠凳上闪转腾挪;入夜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子铁炮火龙”燃动飞舞,火花绚烂;实景舞台剧《苗祖·蚩尤》以天然山水为舞台,演绎苗族源远流长的古老传说。非遗进景区已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和常态场景。
从沉浸式光影到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和AI交互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科技让文旅体验更加丰富立体,为文旅产业发展“添翼”。在山东烟台龙口格润富德生态牧场,游客通过可视化挤奶大厅和智能机器人,深入了解“从草到奶”的全流程。“科技+农业+旅游”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
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文旅边界。“跟着演出去旅行”“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正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地,文旅产业已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在各地的积极探索实践下,文旅产业与体育、商业、农业等深度融合,“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加速形成。
国际交流深化,中华文化彰显世界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旅“朋友圈”持续扩大,与15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谅解备忘录。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旅游年、“欢乐春节”、“茶和天下”等品牌活动成功走向世界,有效促进了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5年间,伴随多项入境便利化政策落地,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前来深度体验中华文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北京、广州位列最受入境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前三名。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入境游客的旅行方式也在悄然转变——不再满足于浅层观光,转而追求对中国文化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在西安,不少外国游客将首站定于唐乐宫,一边品尝“盛唐宴”,一边欣赏唐风演出;在北京,什刹海的胡同和民居成为外国游客触摸古都肌理、感受市井生活的重要窗口……
中国文化贸易同样成果显著,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中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3700亿元,占比超1/4。值得关注的是,动漫、演艺、网游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一批优质文化企业走出国门。
5年来,我国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交出亮眼答卷,不仅全面激活消费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在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新起点,文旅融合正以更丰富的供给、更优质的服务,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